推教育: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!

.
在雪梨,我的娛樂與在台灣相較之下,顯得十分"純樸",
最奢侈的娛樂大概就是久久去看一次表演吧!
一方面是越來越瘦的荷包在抗議(只好少外食、少血拼),
另一方面是因為家裡沒有電視這種消耗時間的東西,
只好把娛樂來源寄託給網路,(這大概就是宅女的由來吧)
說好聽一點,就是避免和世界、和親朋好友失去了聯繫...
除了偶爾欣賞幾片"學術交流版"的電影、影集之外,
也看看幾本飄洋過海的(中文)書解解鄉愁、長點知識~

最近看完一本今年剛出版的好書,非常值得推薦喔!
書名:「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
— 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」
作者:陳之華 (北國風情部落格)
特別推薦給現在與未來的父母們(我大概會是其中一員),
以及對台灣現階段教育有意見的你們!
在這裡節錄書裡的一些段落,和大家一起分享~
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山繆爾.斯邁爾斯(Samuel Smiles)曾說:「沒有不可教的孩子,只有不會教的老師。」

打考績、分等級、排比序,這些都不是教育而是社會控制,台灣教改要做的,應該是用教育的方法去做教育。

成績不是用來表揚、較勁或羞辱其他孩子的工具。芬蘭教育者早就瞭解到,不要讓孩子在幼年時期,就被大人簇擁著去一較高下,在心靈還不成熟的階段,就學會恃寵而嬌或打擊他人。

不強調「資優」,不是反對「菁英」;而是不去讓「資優」養成的過程,變成了日後自以為是的「菁英」,去鄙視其他不是資優一族的人。

一個正在走向民主自由的國家,如果只有少數的菁英族群,而沒有廣大且平均之教育水準的國民,那這少數菁英真有足夠力量,能將國家與社會帶領好嗎?

教育,其實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考慮點,就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。以孩子為中心,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。

受教育是人民的權利,而且教育是給所有孩子的。國家和政府把稅收用於教育本來就是義務,更何況是基礎教育,這是國家有沒有未來的「基礎」,不是嗎?基礎教育的真諦,總歸一句,就是為每個學生找到最好的未來生活(Good life for all)。

教育,不就是要讓孩子發展出健全的人格,啟發學生適性發展自己的興趣,以及除了智育之外,還有藝術文化、體育運動的全面均衡發展嗎?

為了贏而贏,為了爭第一,那所有評比最初的立意,必將蕩然無存,豈止師長的教學會被扭曲、變質,一代接一代的學生也會因為「大人們」的虛榮心,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數字之爭。

學校教育的目的,是使學生學會適切表達自己,而不是抹煞個人的創造力。

只要老師用心、教育體制鼓勵,那藝術與文化的「美育」就不再是呆板的「教與學」,或甚至讓孩子以為音樂只是無關「正課」的附屬品,或是屬於少數族群的「才藝」。

基礎教育給予孩子的,應該是一種全面性學習概念的啟發,所以如果教育課程裡,能把視覺藝術所涵蓋的層面廣為介紹,並與整體社會文化藝術活動有所連結,當孩子長大後,就算不完全清楚建築理論與美學的箇中道理,相信也能賞析、理解一二。只要懂得欣賞的族群擴大了,那整體社會的美感就會自然而然提升!

芬蘭義務教育認為學生不論在學多久,都不能自外於現實世界,尤其是生活周遭的各種職業,都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實際體會、瞭解;所以義務教育裡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「職場見習」(Work Practice)。

羅亞市(Lohja)教育官員雷柏(Juha Lemberg)說:「我們希望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有熱忱,希望孩子至少下課後會有一項興趣,因為那是對自己生命與人生的啟發。」

看完之後,是不是和我一樣心有戚戚焉呢?
真的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看,尤其是教育官員! :(

p.s. 書裡有些篇章與見解,因為太貼近我的親身經歷,
好多次我都感動莫名,幾乎是快要哭出來。
.

沒有留言: